近日,一則有關“中科院院士傅家謨”等環保專家認為,“不當使用臭氧消毒產品可能致癌”的消息,經由廣州發出,其后被國內至少數十家媒體轉載報道。由于一些媒體的“添油加醋”、“夸大歪曲”,同時由于臭氧消毒產品以其“安全環保”,已進入千家萬戶,因此,隨著大量報道發出,在讀者中激起強烈反響,并在臭氧業界掀起軒然大波。9月6日,國內臭氧同業人士聚會深圳,開始了對“不負責任媒體報道”進行激烈反擊……
據了解,原始消息是以某通訊社網站“廣州電”為抬頭發出的。其后,被不同的媒體演繹成《警惕:臭氧能致癌》、《環保專家正告市民:臭氧產品可能致癌》、《臭氧發生器是假環保》等等新聞。同時,有些媒體更是繪聲繪色地加以描述,說某女士使用了臭氧發生器兩個月后感到咽喉疼痛,皮膚搔癢……等等。
《深圳商報》8月29日的“健康新聞”版也曾以《臭氧消毒產品致癌,是真是假?》為題作了求證性轉載,同時配發了編者按,希望有關專家發表意見。未曾想見報后,有多位專家來信指出,“臭氧產品能致癌”一說“否定臭氧的積極作用,嚴重歪曲、夸大了臭氧的副作用。”同時多家臭氧企業紛紛來人來電,發表不同意見,認為要善待臭氧,或說臭氧無罪。8月30日,深圳報社記者采訪了深圳中心醫院的呼吸科專家,得到的答復是,癌變原因非常復雜,臭氧能致癌的病例迄今沒有發現。介紹說,臭氧一般在醫院被作病房消毒。
為了求證事情真相,9月4日,《深圳商報》記者專程趕赴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院,找到了“臭氧致癌”報道中,唯一提及姓名的中科院院士、該所副所長傅家謨先生。傅院士首先說“我覺得很驚訝,不知道會是這樣!” 他明確地告訴記者,迄今沒有任何記者向他求證這件事。他說他是在不斷接到各地的電話后才知道自己的名字上了報紙。他嚴肅指出:“媒體這樣地宣傳太過火了”。他說:“臭氧能致什么病,如何致病,我無法知道”。“市場上有家庭用的臭氧消毒產品,也是剛剛才了解到”。由于擔心媒體炒作,傅先生面對記者出言謹慎。他回憶說自己見過很多記者,但是可以肯定沒有就“臭氧能致癌”發表自己的看法。
針對近期媒體上廣泛刊登的有關“臭氧能致癌”、“臭氧產品是假環保”等報道,國內臭氧業界在深圳結成“統一戰線”開始進行聯合反擊。9月6日,部分國內運用臭氧技術的行業負責人,統一在“中國臭氧技術信息服務網與國際科技促進會臭氧分會(籌)”的旗幟下,聚集深圳,聯合召開臭氧技術應用研討會,對“部分媒體不公正的彎曲報道”開始激烈反擊。據有關人士介紹,會議本準備在消息發源地廣州召開。后來,考慮到深圳媒體在這件事上處理比較理性,他們認為深圳有更好的“臭氧輿論環境”,于是決定在深圳開會。有關臭氧能否致癌的爭議,引起廣州、深圳數十家媒體的關注,來自中央以及香港地區部分媒體記者聞訊也紛紛前往采訪。在9月6日下午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臭氧同行組織發表了一份《關于媒體對臭氧技術產品非公正報道的意見》。來自北京的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臭氧會籌委會主任、高級工程師李漢忠宣讀《意見》。他介紹說,臭氧被發現已有150多年歷史,應用于人類也已有100年歷史。在我國現已廣泛運用于自來水消毒、污水處理、食品加工與防霉保鮮,在醫療與家庭降解果蔬的農藥殘留等領域都有廣泛深入的發展,香港、深圳、廣州都有大型水廠和消毒冷庫使用臭氧技術。北京奧體中心泳池也是應用臭氧技術消毒的。他認為:“媒體不公正的報道,已引起 廣大讀者的關注,引發臭氧技術產品市場動蕩”。李漢忠列舉衛生部、國家環保局、建設部、國家醫藥管理局,以及國家輕工總會關于臭氧消毒產品的標準和規范。同時還公布了國際勞工衛生組織以及歐美等多個國家規定的臭氧接觸環境濃度標準,進而說明“臭氧發生器作為消毒劑和環保產品的地位不容否定”。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臭氧分會籌備委員會副理事長,高級工程師尹波說,臭氧服務人類100年來國內外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一例臭氧致癌的病例報道,這在化工百科全書上有明確說明。英國王太后近日剛剛度過101歲生日,她靠注射臭氧的養生駐顏術為世人共知的事實。他認為:“近期媒體的非公正報道已在全國臭氧行業引起極大反響,給消費者造成了誤導,也給剛剛起步的國內臭氧行業蒙上了一層陰影。”臭氧技術信息網常務理事袁建認為,我國從80年代即致力開發臭氧民用環保產品共生產6大類共40多個新產品,并通過權威的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大部分出口歐美日本等對環保要求極高的國家,并通過了這些國家的產品質量和功效控制極為苛刻的CE,TUV,GS等質量論證體系。隨后,深圳海信現代律師事務所律師,受國內數十家生產臭氧消毒產品的廠家聯合委托,宣讀了一份聲明,要求有關媒體立即停止侵權,在轉載網站信息時亂按通訊社名稱,妄下斷語誤導消費者,同時宣布將保留對個別媒體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聯合追究法律責任。臭氧行業作為我國的一個朝陽產業因為進入發育期,行業內難免有魚目混珠的現象,當然也會有假冒偽劣產品,專家在此提醒消費者注意那些有實力、信譽好的企業的臭氧產品。
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王樹森接受記者采訪時時說“由資料查明,美國洛杉磯市的臭氧濃度在世界各城市中最高,年平均0.2PPM,最高達1.15PPM,但在專門研究臭氧的文獻中沒有洛杉磯人癌癥多發的報導。
日本、德國、法國、美國、加拿大、韓國、俄羅斯等國家的臭氧應用已經產業化,范圍已從水處理擴展到化工、食品、醫療、半導體等行業,直接用于人類治病的實驗研究也有較快發展,這些都值得我國借鑒。
原清華大學通力臭氧技術開發中心高級工程師黃曼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他從事臭氧研究這么多年來經常接觸到大劑量的臭氧,他家一直用著臭氧空氣凈化器,但從未得過什么病。中心二十多位科研人員也沒有得過什么皮膚病。黃工說:當人們用鼻子能嗅到臭氧的氣味,接受不了時,那時空氣中的臭氧濃度還是遠遠低于國家制定的安全標準,消費者盡可以放心。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研究所等離子體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周坤麟等專家認為,我國的臭氧產業起步晚,基礎薄弱,民眾消費者正開始接受臭氧產品,當前正需要廣泛宣傳臭氧知識,引導應用開發和市場消費,培育我國的臭氧行業,參與加入WTO后的挑戰。他吁請媒體決不能采取不負責任的態度,無據妄說,有意無意地傷害我國正在興起的臭氧產業。
趙川
深圳商報